联系方式
通讯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邮编:350116
电子邮箱:lpzhang518@sina.com
教育工作经历
2000/09-2005/07,tyc1286太阳成集团,电气工程学院,博士
2000/07-2003/06,tyc1286太阳成集团,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电系,助教
2003/07-2008/07,tyc1286太阳成集团,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电系,讲师
2003/07-至今,tyc1286太阳成集团,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电系,副教授
主讲课程1、《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》
2、《控制工程基础》
研究方向
1、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
2、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
主要科研项目
1、福建省发改委,福建省产业技术开发项目,能有效降低湿法烟气脱硫成本的优化技术研究,2008.1-2010.12
2、长乐市发展与改革局,长乐市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市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,2014.1-2014.12
3、大田县发展与改革局,大田县推进绿色发展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,2015.1-2015.12
4、福建省发改委,福建省漆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,2015.7-2016.12
代表性论著
学术论文:
1、张丽萍,黄飞群,田丽玲,林心光.基于PCA的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传感器故障诊断.tyc1286太阳成集团学报(自然科学版) , 2011, 39(2):240-244.
2、张丽萍,黄飞群,林心光,田丽玲.基于鲁棒PCA的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故障诊断.tyc1286太阳成集团学报(自然科学版) , 2011,39(4): 557-560.
3、田丽玲,张丽萍.一种数据驱动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.tyc1286太阳成集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2,40(1):82-86.
4、郑育平,张丽萍.基于核主元分析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故障诊断.tyc1286太阳成集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3,41(3):349-353.
5、Zhang Li-ping, Yang Fu-wen.A fuzzy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ler design for point-to-point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. Proceeding of the 5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, Hangzhou, China, June, 2004: 1246-1249. (EI收录)
6、Zhang Li-ping, Yang Fu-wen.Fuzzy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design for output tracking of discrete-time fuzzy systems. Proceeding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, Shanghai, China, August, 2004: 678-682. (EI收录)
7、张丽萍,杨富文.基于T-S模型的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及其在机器人点位控制中的仿真研究.系统仿真学报, 2005,17(1): 166-169. (EI收录)
8、Zhang Li-ping, Yang Fu-wen.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to terminal control of linear time-varying systems.自动化学报. 2005, 31(2): 309-313.(EI收录)
9、张丽萍,杨富文.基于shifted Legendre正交多项式的迭代学习控制方法.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, 2005, 27(3): 483-485.(EI收录)
10、张丽萍,杨富文.基于泰勒级数的迭代学习算法.控制与决策, 2005, 20(4): 444-447.(EI收录)
11、张丽萍,杨富文.基于广义正交多项式级数的迭代学习算法及应用.山东大学学报(工学版) , 2005, 35(3): 24-27.
12、张丽萍,杨富文.迭代学习在T-S模糊系统终端控制问题中的应用.tyc1286太阳成集团学报(自然科学版) , 2008, 36(2): 222-227.
13、张丽萍,杨富文.一类离散模糊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算法.控制工程, 2008, 15(5): 552-555.
14、张丽萍,王武,杨富文.基于T-S模型的离散非线性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.集美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08, 13(2): 151-156.
15、张丽萍,杨富文.基于T-S模型的非线性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.系统仿真学报, 2009, 21(1): 199-203.